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默 达
6月6日,广州市电动自行车通行管理调整政策再次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,新闻发布会在广州市公安局交通警察支队举行,传达出共商共建的态度和科学治理的目标,引发广泛讨论。
作为短途交通工具,电动自行车具有方便快捷、绿色环保、廉价实用等优点,可在城市中灵活穿梭。但这份灵活性也是一把“双刃剑”:乱停乱放占用道路,违规载人带来安全隐患,违反交通规则、超速行驶,行人乃至汽车都“避之不及”。考虑到广州核心区域的部分路段仍存在非机动车道不健全的问题,加之不文明行驶频发,治理电动自行车乱象确有其必要。
2021年来,广州市响应国家加强电动车管理政策精神,曾就电动车登记和限行问题向社会第一次公开征求意见。同年11月,《登记通告》公开发布并沿用至今,推动全市300余万电动车上牌管理。考虑到市民实际出行需求,《限行通告》正式稿迟迟未敲定。如今二度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,正是在科学审慎研究《限行通告》的基础上,结合电动自行车存量和道路使用状况提出了新方案。
此次方案调整优化,主要集中在两方面。一是在限行范围上,将中心区域限行调整为部分路段限行,二是在限行时间上,将“全天候限行”调整为“全天、白天、高峰分层次、分时段限行”。方案相比旧版,可行性更为充分,多方面体现了其“精准”的特征。
首先是精准划定限行范围,从“面”到“线”,从限行区域到限行路段,可以看到新方案的把控更为谨慎。结合道路通行的基本常识可知,限行的效果往往会叠加,对特定路段限行,就已经可以达到限制来往车流、分流区域内通勤选择的效果。精准划定范围可提高管理效率,也可避免过度限行引发市民抵触。
其次是精准考量现实情况,综合考虑到路段的非机动车道建设情况、公交地铁覆盖率、人车流量和道路所在区位功能,划分不同的限行时间。新方案同时照顾到附近居民的出行需求,使管理措施更为科学合理。
最后是精准锚定建设目标,让道路限行服务于城市发展的具体方向。新规中提到三个重点方向:一是保障城市大动脉运转,二是改善“一江两岸”散步休闲、观光旅游、商务交流体验,三是在重要主干道引导电动车短途出行。这点明了限行与城市当下运转和长期发展的关联。
横向来看,广州并非第一个加强管理电动自行车的城市。如深圳今年1月出台的管理规定中划分了全市和各区一二级限行区,一级全面禁止,二级允许必要民生行业车辆通行;在北京和上海,对电动自行车进行上牌管理已是常态,并且会定期整治多种不文明行为。由此来看广州的治理策略,疏堵结合、循序渐进、尊重民意,不失为好的选择。也要清楚规定与执行仍有距离,民众理不理解、支不支持,文明出行理念能否深入人心,同样会影响到治理效果。
城市发展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。理性看待电动车限行新方案,需要看到权衡之下的公共利益,体会审慎背后的民生温度。新方案将经历一个月的征求意见期,也期待广大市民积极建言献策,助力方案精准发力,配合系列监督管理措施,从源头减少电动车乱象。